清晨7点,宣城市中心医院急诊大厅的灯光还未完全褪去夜晚的冷意,一道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划破寂静。上班途中刚经历车祸的张明照拖着受伤肿胀的右腿快速跛行进入抢救室,仔细查看患者相关病情后迅速给出会诊意见:"患者脾脏破裂,骨盆骨折。循环不稳定,已处于休克前状态,必须立即行介入栓塞治疗,以最快速度止血,抢救生命。立刻通知复合手术室准备介入手术!"没人知道,这位会诊的医生,此时右膝韧带已经撕裂,腓骨骨折处正传来钻心的疼痛。
工作中的张明照
这是张明照回到家乡的第238天。2024年8月1日,这位曾在杭州的大学附属三甲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领域深耕八年的专家,带着对故土的热爱、对医疗事业的热忱回到宣城。当高铁穿过皖南山区的薄雾时,看到熟悉的建筑和环境,心情无比的激动。"回家的感觉真好!"站在刚挂牌的介入血管外科门前,一切从零开始即有压力更有动力。
张明照和他的同事
从零开始的创业远比想象艰难。面对仅有3名医师的团队,张明照白天带着年轻医生泡在导管室,手把手教学穿刺手法;夜晚和科室医生在一起对疑难病例进行术前讨论。结合自己既往在三甲医院的工作经验总不忘圈出重点:"基层医院必须打通急救链条,针对急性创伤出血休克的患者,介入手术更要发挥学科的优势,力争做到30分钟内快速响应。"当首例高龄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介入止血成功时,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让整个团队都很兴奋——医院又多了一项止血利器。
"他是踩着风火轮的天使。"医生魏庆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特殊照片:手术室洗手池边,张明照主任正在洗手,左腿承受着身体的重力,受伤的右腿悬空着,后背却被汗水洇出大片深痕。原来在今天的上班途中,他接到急会诊的电话,在加速赶往医院时不慎滑倒。却强忍剧痛,穿着三十斤重的铅衣,完成近3个小时的急诊介入手术。直到CT报告显示"右腓骨小头及胫骨内侧平台骨挫伤,内侧韧带撕裂……"。这位医生才意识到自己也是病人。默默的给自己带上了支具,紧接着又一瘸一拐的带着团队继续查房。
如今,介入血管外科的墙上挂了数面锦旗。其中既有八旬老人手写的"妙手扶桑梓",也有年轻妈妈绣的"新生"十字绣。但最让张明照珍视的是办公桌上的那面水晶玻璃制的锦旗——那是一名罹患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康复后送来的,也是开科以来收到的首面锦旗。“每一面锦旗都是患者对我们团队以及医院的认可和肯定,更是我们奋斗拼搏的动力。介入血管外科医生在医院就是救火队员,时常要应对急危重症的抢救,做到24小时随叫随到。不仅如此还要常年面对射线的辐射伤害,几乎每一台手术都要穿着三十斤的重的铅衣进行。所以说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介入血管外科的医生除了要有奉献精神,还得有扎实过硬的业务能力,更要有不惧射线的魄力和负重前行的体力。”查房时看到跛着腿的张明照,一些患者和家属忍不住关心的问道:“张主任的腿怎么啦?”。而张明照则是自嘲着和他们开着玩笑:“你们看我像不像古龙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傅红雪,我现在和他一样腿都有点瘸了。”张明照幽默的说:“在我心里医生、大侠这两者是有共性的,一个悬壶济世,一个除暴安良,其实都是肩负着拯救苍生的崇高使命。傅大侠腰间的天涯明月刀斩尽的是天下恶人,而我希望我们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可以祛尽世间病魔。
暮色渐浓,一名病重患者被送入导管室,铅门又一次缓缓关闭。张明照的声音透过对讲机清晰传出:"开始造影。"监控屏幕上,微导丝正在血管中灵巧穿行,如同游子归乡的轨迹,精准而坚定。
供 稿/郝安平 供 图/魏 庆 审 核/吴双林 终 审/夏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