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家庭康复训练——认知基础功能的训练
认知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认知能力一般泛指熟悉事物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认知障碍,无法对四周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整理,以至于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阻碍着正常的人际交往。
(一)训练原则
1、多感官训练 知觉是认知发展的基础。由于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的视觉优于听觉,对抽象概念的认知存在较大的障碍。家长可以利用环境和实物图片直观材料给孩子进行相关训练,如果在利用视觉优势的同时调动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参与,将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循序渐进 孤独症儿童认知学习需要从简单至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认知训练要经过事物的识别、命名、归纳、迁移等过程。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逐步帮助他们积累知识经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3、新旧任务穿插 在认知训练时,家长需要尽可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要在孩子们掌握每一个技能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教他们学习新技能的同时也让其有足够的机会重复已经学到的技能,并且让他们因此而得到奖励,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4、适度预期 要坚定孤独症儿童也有认知发展需要的信念,家长要考虑孩子的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学习速度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更要避免按照普通儿童的认知特点要求他们,要使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既不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放弃期望,也不以过高标准要求而使孩子有挫败感。
5、学习与泛化 孤独症儿童缺乏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家长需要将认知学习内容随机融入以日常生活与游戏之中,并与语言、社交、自理、运动等训练内容结合起来,尽量帮助孩子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方法指导
认知训练涉及的内容广泛,家长需要根据孤独症患儿自身的能力水平来安排具体的认知学习内容,尽可能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指导孩子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1、以能力训练为主 孤独症儿童认知训练的重点不应当是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帮助他们减缓由于感知觉发展滞后而导致的注意缺陷、行为紊乱、理解偏差等一系列突出的病理问题,而这些问题极度影响他们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如果注意力无法集中,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如果没有辨识和类别的概念,就难以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归纳;如此等等。
2、从熟悉的事物开始 同正常的儿童一样,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发展也需要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家长需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加以引导,使孩子通过身边熟悉的环境,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联的人和事物。例如: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家庭住址、家人的姓名及工作单位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认知内容。
3、善用自然奖励物 家庭康复中,奖励物的使用不可或缺,孤独症儿童对奖励物的兴趣越广,他的认知范围也就越大。每一种奖励物都可以是孩子的认知对象,家长需要时刻观察孩子的关注对象,随机运用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进行认知教学。例如:孩子喜欢玩具车,就可以在与孩子玩车的互动过程中认知“车的颜色”、“车的功能”“车的种类”等一系列内容。事实上,拓展孩子对事物的兴趣也就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4、注意事物的功能属性 事物的色彩、形状、大小、味道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孤独症儿童往往只关注其中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而无法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整合和类化。例如:只关注车轮转动,而无法理解车的功用。家长需要训练孩子对事物进行整体认知、类别认知和关联认知,让孩子对环境中事物的多种变化形成恰当反应,从而提高对社会环境和周围事物的理解与接纳能力。
5、提供知识泛化空间 许多孤独症儿童对认知对象的背景环境具有选择性,有的患儿在一种环境中认识某种事物,换一种环境就完全不能识别;同样是杯子,不同的设计风格就会干扰他们对杯子的正确命名。家长除了选择多样性的认知训练材料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地方。例如:认识了服务员,就要帮助孩子将服务员的概念拓展以餐厅、旅馆、车站等各种环境中,让孩子们掌握知识的实质。
6、抽象事物形象化 由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事物,这是认知的一大障碍。家长需要多动脑筋,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例如:在帮助孩子理解“愤怒”这个概念时,家长可以运用不同的能引起愤怒的事件图片来帮助孩子配对,也可以扮演事件中的人物表现出愤怒的情景,逐渐让孩子理解“愤怒”的具体涵义。

孤独症儿童父母可以在家采取以下四种方法训练孩子:
1、 迁移法:
此法是指在儿童异常行为发生之前,家长及时采用表扬,情感转移等形式,阻止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在儿童异常行为发生之前,通常会有一些行为征兆。只要家长准确把握这微小的变化,我们就可以采用及时表扬或马上做一些它较为感兴趣的事,使其注意力发生转移,从而阻止了异常行为的发生,省去了行为出现后再矫治的繁琐。李某是个10岁的孤独症男孩,不知何时他对花草树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凡经他双手触摸之处,都绘花残叶落,并且屡教不改。后发现他在揪花叶之前总会很小心地环顾四周,见没人注意他,就迅速将他的手伸出。找到这一规律,每当他在花草前环顾四周的时候,家长及时走上前对他说:“李真棒,没有揪花,他知道只能用眼睛看。”并用手抚摸她的头或轻轻的拍一下,以示鼓励,还可以奖给他一些他喜爱的食品。逐渐强化,这不但及时阻止了他的揪花的行为,而且还让他意识到花应该用眼睛看,以及长辈喜欢他看花而不揪花的行为,使其揪花草的行为被矫正。
2、运动疗法:
此法是指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时期减轻刻板行为,稳定情绪,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及爱好的方法。
张某是一名11岁的孤独症男孩,3岁被诊断为孤独症,他有一个明显的刻板动作-------摇手,家长想到用滑旱冰的方法来转移他的注意力,父亲做教练教孩子滑的技巧,当他滑旱冰是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掌握平衡上,当张某掌握了这一技能时,父亲又要求他背手滑。经过长期训练,摇手这一刻板行为在九岁时已完全消失。现在家长又开始训练其游泳技巧了。
3、链锁法:
链锁法是将目标行为分解为一连串连续行为。由最初入门环节开始,综合强化,使孤独症儿童牢固掌握每一步骤,直到掌握整个目标为止。为了减轻孩子的自我压力,增加体验成就感,建议家长对一些行为训练使用逆向链锁法,即从最后一步学起,逐步向前推进。
例如张某,家长在训练他刷牙时,首先把牙膏挤好,水倒好,让其直接刷牙;第二步,家长把水倒好,让张某自己挤牙膏;第三步,家长将东西准备好,教他先倒水,再挤牙膏,刷牙;最后,提示他东西放在哪,让张某自己准备,逐渐使其掌握刷牙的一系列活动。
4、 融入社会进行训练:
此法是指在家长的带领下指导孤独症儿童走入社会,了解、学习适应社会的技能的方法。孤独症明显特征之一是不主动与他人接触,缺乏与人交流。
陈某是个8岁男孩,父母经常利用休息时带他走出家门。训练陈某在商场购物。他们首先带他去商店看别人购物,让他了解要用钱买东西,而不能随便拿;然后,让孩子看到想要的东西后,把正好的钱交给他,让他来实现购物这一活动;最后过渡到让陈某主动要钱来买他想要的东西,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可教孩子正确使用钱币。一次陈某家长在单位组织旅游中,利用同事孩子(3岁)随行的机会对陈进行了关心他人,照顾小朋友的教育。在给他东西吃时,教他分给小朋友吃,并用小朋友的“谢谢!”示以正强化,有一次小朋友哭了,教他说“**,你别哭”。经过此次旅游,陈某在这两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开学初,班内一同学在哭时,陈忽然走了过去,用手给他抹眼泪,嘴里还说着“**,你别哭”。以后凡是遇见这种情况,他都会前去安慰,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赞扬下,这种行为得到了巩固。
这个例子说明,只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并抓住教育的时机,及时表扬好的行为,孤独症儿童就会逐步走出自己的的内心世界,主动接近他人。
